《山東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
山東出臺“限采令”!《山東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印發
9月24,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山東省“十四五”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規劃》。旨在進一步加強戰略引領、明確工作任務、細化政策重點,是指導今后五年全省自然資源保護和利用工作的戰略性、指導性文件。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山東省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系統謀劃和推進自然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規劃》在礦山方面指出,將加快形成高效率的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和建立基本高效能的自然資源治理體系作為主要目標,將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比例達到65%以上、加快構建基礎支撐體系等作為重點任務。
其中《規劃》指出要全面提高自然資源利用效率。牢固樹立節約優先的理念,深入推進資源總量管控、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加快形成集約高效的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努力提升自然資源利用效率。
《規劃》第四部分(三)
▼
全面推進礦產資源綠色發展
以綠色發展為引領,以提升資源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找礦增儲、合理布局、調控總量、優化結構、資源配置、節約利用為手段,深入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轉型升級。
優化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布局
落實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管控要求,統籌處理好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關系。大力優化礦產資源開發保護區域布局,重點推進魯東金及石墨資源區、魯中南鐵及建材非金屬資源區、魯西南煤炭資源區和黃河流域(山東段)油氣地熱資源區4個分區建設。落實國家級資源基地、國家規劃礦區、戰略性礦產資源保護區、重點勘查區和重點開采區,加強礦業權投放,加快形成保護優先、功能合理、管控有力的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
提升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水平
1.嚴控總量
按照“嚴控增量、優化存量、高效利用”的要求,對全省主要開采礦種設定預期性總量調控指標,嚴格控制開發利用強度;對國家確定實行開采總量管控的稀土資源,嚴格落實國家開采總量指標。到2025年,全省礦產年開發總量控制在10億噸以內。年產石油保持在2500萬噸左右、煤炭1億噸、金礦石3000萬噸、鐵礦石3000萬噸、水泥用灰巖1億噸、建筑用砂石5億噸。進一步壓縮小型礦山數量,推進資源整合,全省固體礦產礦山控制在1000個以內。
2.嚴格準入
堅持礦山開采規模與礦區儲量規模相適應,結合全省礦山開采現狀,提升重點礦種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到2025年,全省固體礦產大中型礦山比例不低于65%。支持礦山企業開展高附加值產品研究與開發,推動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合理制定新建礦山最低開采規模標準,從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儲量、開采規模、經濟指標等方面,明確新建礦山準入條件。
3.節約利用
嚴格重要礦產資源“三率”指標管理,推廣礦產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加強共、伴生礦產綜合利用和二次能源及有用礦物元素的再利用,推廣無尾無廢礦山建設。支持開展1000米以下深部開采技術研究。
4.差別管理
規范砂石資源開發利用,嚴禁在“三區兩線”可視范圍內設置露天開采建筑石料采礦區。規范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科學確定開采總量和準入條件,研究推進中深層地熱分區分類利用和井下換熱技術應用,推進地熱資源與油氣資源協同開發。實施清潔能源倍增行動,助力“碳達峰、碳中和”。大力發展天然氣、地熱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落實“以灌定采、采灌均衡”“取熱不取水”等地熱開采模式,科學配置、適時投放地熱資源礦業權。
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
1.引領帶動礦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
鼓勵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逐步達到綠色礦山建設標準。推動新建礦山合理布局,全部按照綠色礦山標準建設。通過建設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范化、礦山環境生態化、礦區社區和諧化的綠色礦山,加快形成綠色礦業格局。
2.加快綠色礦山建設步伐
新建礦山全部達到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生產礦山加快改造升級。到2025年全省綠色礦業格局基本形成,大中小型生產礦山綠色礦山建成率分別達到90%、80%、70%。
3.推進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
創新綠色發展管理機制,推動萊州—招遠、鄒城市、滕州市和平陰縣4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建設。強化考核評估,加強典型經驗、先進模式、標準規范、政策制度的總結與推廣。
4.構建礦業綠色發展新機制
堅持轉方式與穩增長協調推進,堅持綠色轉型與管理改革相互促進,保障綠色礦山建設用地,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制定綠色金融支持政策。完善配套激勵政策體系,激發礦山企業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推動礦業綠色發展。
5.建設智慧礦山
引導全省礦山企業開展礦山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充分借助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5G等新型數字化技術,打造全線智能新礦區,實現礦山安全、綠色、高效的智能化管理。
另外《規劃》還指出加快建設基礎支撐體系。全面加強自然資源統一調查監測評價、地質調查和基礎測繪,為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利用、管理決策和公共服務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規劃》第七部分(三)
▼
提升地質勘查服務保障水平
加大地勘項目實施力度,完善地勘行業管理,全面提升地勘服務水平,提高地勘支撐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開展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
1.深入推進基礎地質調查
以黃河流域、大汶河流域、重要成礦區(帶)等為重點部署1∶5萬水文地質、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試點開展重點成礦區帶1∶2.5萬區域地質、礦產地質調查。
2.加強海洋地質工作
開展陸海統籌基礎性地質調查、重要海島綜合地質調查評價、海灣基礎地質與資源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近海海洋牧場功能區海底生態地質調查評價、近海礦產資源勘查與潛力評價等工作。
3.打造“地質+”服務品牌
瞄準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發展戰略,打造多領域“地質+”服務品牌。開展特色地質鎮(村)旅游地質調查評價,打造一批地學研究、地質遺跡、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多要素組成的“地質+旅游 ”特色地質鎮(村)。
實施礦產資源調查評價
以國家緊缺和戰略性礦產為主攻礦種,同時兼顧省內優勢礦產,規劃9個重點調查評價區,以金、稀土、螢石、多金屬礦產為主,開展基礎性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引導和服務商業性礦產勘查,為尋找國家急需的重要礦產和商業性礦產勘查提供資料依據。
加強礦產資源勘查
以全省重要成礦區(帶)及國家級、省級重點勘查區為重點,加強已知礦集區、礦區深部和外圍找礦,重點開展金、鐵、石墨、干熱巖等礦種勘查工作。全面實施綠色勘查,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勘查活動全過程,嚴格執行生態保護紅線與自然保護地內礦業權差別化管理要求,加強對綠色勘查工作動態監管,督促勘查施工單位認真執行綠色勘查設計要求及規范標準,實現地質勘查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健康發展。
加快“透視山東”建設
加快推進“透視山東”建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集成全省地質勘查成果及數據資料,實現對全省地質成果數據的信息化存儲和管理,建設全省地質大數據庫和三維地質模型,搭建省級地質信息綜合利用智能管理平臺,全面提升地質資源和地質管理的智慧化、信息化水平。
免責聲明 | 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于礦業邦公眾號,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