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制礦山生態修復藍圖
我國礦產資源開發活動由來已久,長期高強度、大規模的礦產開采遺留下來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幾乎遍及全國,嚴重影響了區域生態系統。
為了積極推動礦山生態修復和綠色礦山建設,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組織專家開展礦山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規劃研究,為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履行礦山環境監督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和決策依據。
礦山生態修復內容廣泛
礦山生態修復內容廣泛,涉及廢棄礦山綜合治理、生產礦山監測、技術標準研制、政策制度研究等全方位的技術支撐與服務。
在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方面,需要統籌考慮生態文明建設、工農業生產、城市發展、國家重大工程實施、改善民生、扶貧攻堅等重大需求,重點開展長江經濟帶、資源枯竭型城市、老工業基地、國家重要生態功能區等區域歷史遺留問題礦山生態修復工作。
在生產礦山監測監管方面,一方面要開展以生產礦山為單元的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的生態修復調查監測,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指礦產資源開發的源頭預防。查明礦產資源地的地質環境背景條件和生態環境狀況,分析已有的礦山開發情況和出現的礦山環境問題,提出區域預防措施,指導礦山開采。二是指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控制。在礦產資源開發過程中,跟蹤監測礦山環境問題產生、發展和變化趨勢,提出控制措施。三是指礦產資源開發的履行治理責任。礦產資源開發結束后,對礦山遺留的環境問題進行綜合分析評估,提出治理修復方案。另一方面,要嚴格落實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基金制度,大力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建立礦業權人履行義務的約束機制,健全礦山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監管體系,督導礦山企業履行落實義務。
做好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支撐與服務工作,首先要開展全國重點區域的礦山生態環境調查評價。周密部署調查工作,聚焦典型礦山開采區,開展以生態修復為目的的詳細調查,準確摸清底數,分清保護修復責任主體,明確保護修復具體內容,建立全國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臺賬,提出礦山生態修復解決方案;基于最新調查數據,合理編制區域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明確礦山生態保護修復總體目標、工作重點、主要區域、修復試點、保障措施等,支撐礦山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實施、監督、管理。其次是開展礦山生態保護修復技術方法研究和技術標準制定。修改完善已經試用的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監測、評價和綜合治理技術規范。重點編制不同礦種礦山生態修復相關技術標準、礦山生態修復驗收規范和礦山生態修復考核指標體系等系列技術標準。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理論,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全過程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重建技術和礦山廢物循環利用實用技術研究,提高礦山地質環境防治水平。第三,開展礦山環境與生態修復信息系統建設。規劃統一系統架構,圍繞礦山地質環境不同的業務領域,構建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數據中心,實現調查、監測、治理及相關業務的信息化、集成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支撐服務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完善礦山環境調查、監測、生態修復等數據采集與動態更新功能,強化統計查詢、綜合分析、決策支持、協助管理和信息發布等功能;在總結分析年度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成果、監測成果、統計報表數據、生態修復成果基礎上,編寫全國礦山生態保護修復年度形勢分析報告,主要內容包括全國礦山環境問題動態變化趨勢分析,礦山環境變化的主導因素分析,礦山生態修復情況和下一步對策建議等。第四,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政策法規體系建設研究。研究提出《礦產資源法》修訂過程中補充有關礦山環境管理與生態修復的法律條款,礦山生態修復保護補償制度研究,礦山生態修復社會資本投入制度研究,礦山生態修復基金制度建設研究等。
礦山生態修復宜分區分類施策
我國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堅持系統設計、整體推進、分步修復;保障安全、恢復生態、兼顧景觀;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的原則,根據礦區所在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生態區域、地質背景、社會經濟狀況、主要生態問題等因素,評估礦山生態修復潛力,確定生態修復方向,同時針對不同規模、不同礦種、不同開采方式的各類礦山,采用不同的生態修復技術方法。
根據我國礦產資源分布、礦山開發狀況、主要成礦區帶的劃分以及全國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結合不同類型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類型和規模,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在全國范圍內共劃分出23個具備明顯地域和礦類特色的礦產資源開發區,并依據礦山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現狀及其發展趨勢,在全國礦產資源開發區劃的基礎上,提出近期治理區和遠期治理區。近期治理區體現治理的迫切性與必要性,依據《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中確定的“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524個)”,結合周邊地形地貌條件、地層巖性和礦山開采位置綜合圈定;遠期治理區體現治理工作的延續性,以礦山地質環境集中開采區為基礎,根據礦山分布位置與特征綜合圈定。
四種模式為礦山生態修復保駕護航
針對不同礦種的礦山開展針對性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并結合社會經濟、自然地貌景觀、人文文化背景等區域特點,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總結出四種礦山生態修復模式:
——與礦山公園建設等相結合,打造城市旅游品牌。湖北黃石大冶鐵礦經多年開采形成長2400米、寬900米、深444米的露天礦坑,3億多噸的廢石占地面積達400公頃。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建成了面積2300多公頃的首座國家礦山公園,公園建成后極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并為當地帶來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與工業園區建設相結合,促進城市轉型發展。張家口下花園區將1000多公頃的礦山廢棄地整治與玉帶山產業集聚區規劃相結合,通過采取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土地整治、植被恢復、配套市政設施等系列措施,新增建設用地164公頃,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與土地復墾相結合,發展生態農業。山東棗莊采取“劃方整平”、“挖深墊淺”的方法,對采煤塌陷地進行治理,恢復耕地面積3000多公頃,修建改造水塘約80公頃,形成了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多元化的農業生產格局。
——與地質災害防治相結合,提高城市安全保障能力。昆明市東川區是我國泥石流災害極高易發區,外加3000多年的銅礦開采冶煉歷史,地質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達300個,災害性泥石流溝100多條,威脅人口36000多人。通過開展恢復生態、建設泥石流排導工程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大大地降低了城市災害風險。 不同類型礦山采取不同的修復方法 針對不同種類的礦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采取不同的修復方法。目前的礦山生態修復方法主要分為能源礦山生態修復方法、金屬礦山生態修復方法和非金屬礦山生態修復方法。
——能源礦山生態修復方法。首先重點加強煤炭等能源礦產開采引發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問題的整治修復。在人口稠密能源礦區,優先采取工程措施,利用煤矸石、尾礦等回填治理地面塌陷、地裂縫,待地面達到穩定狀態后平整土地,因地制宜開展土地復墾,綜合利用客土、原土,選擇先鋒鄉土植物、灌木樹種,實施礦區復綠工程,恢復地表植被,重塑地形地貌景觀,逐步開展塌陷區、露天采場、排土場、尾砂區和水土流失等區域生態重建;在人口稀疏能源礦區,優先采取以自然修復為主的整治修復措施,逐步實現自然復綠。其次,防治礦山疏排地下水引起的礦區水失衡問題,避免造成地下水過度流失。采取防滲帷幕等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層頂底板破壞處周圍的含水層,逐步恢復含水層功能。
——金屬礦山生態修復方法。在金屬礦區,重點加強采礦棄渣、尾礦的不合理堆放造成的壓占損毀土地、泥石流地質災害以及廢水廢渣中重金屬有害物質造成的水土環境污染問題的整治修復。首先,采取工程手段整治廢渣、廢石、尾礦堆,加強采場邊坡、廢棄礦渣堆穩定性,防治水土流失,重建地貌景觀,對人口密集區域的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開展預警與防治工作,排除地質災害隱患;其次,綜合采用物理化學生物手段治理水土重金屬污染,防止污染通過雨水淋濾風揚天氣等向周邊區域擴散。
——非金屬礦山生態修復方法。在非金屬礦區,重點加強山體破損、景觀破壞、崩塌滑坡以及地面塌陷等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整治修復。首先,綜合利用削坡、卸載、砌墻、續坡等工程手段開展露天礦山綜合整治,消除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隱患;加強廢石廢渣、尾礦等固體廢物的綜合處理利用,減輕對土地資源占用破壞;同時結合生態墾植,開展破損山體復綠工程,恢復地表植被,重塑地形地貌景觀。其次,在人口稠密的非金屬井工開采礦區,利用廢石、廢渣、尾礦等固體廢棄物回填地下采空區、地裂縫,防治地面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
礦產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如何在綠色發展道路上合理開發利用礦山資源,如何對已有的廢棄礦山進行修復,需要各級政府、企業、組織充分發揮各自的力量,共繪生態文明發展的藍圖。
(來源:中國礦業報
本文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環境監測院供稿)